1.未来发展方向写的太过刻意
写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要专注于自己接下来几年的人生职业规划,毫无必要写“学成后,我要回中国报效祖国”之类的话。
美国大学教授们认为,读研学习科学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并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来个爱国主义。
“回国”那是面对签证官的时候该说的,没有必要刻意体现在申请材料中。
2.寄送材料不因“校”制宜
材料寄送方面要求不一,有些学校历来有“先到先得”的录取传统,这时候学生就要轮截止日前把所需申请材料邮寄过去。
但是对于部分院校,根本不用早早地把材料寄过去,寄过去也被锁在招生办保险箱里面,审阅材料的教授也不能提前接触学生申请材料,这个规定非常严格。
等过了申请的截止日期,所有参与审阅材料的教授都会来到学校,启封、相互交换审阅,一揽子审核才会有条不紊地展开。
3.套磁仅限于学术研究领域的专业
相信申请美国研究生的同学们都知道一点,那就是申请过程中可以通过套磁教授来加大自己拿奖的几率。
套磁信的作用虽大,但主要限于学术研究领域,而商科、传媒、教育、艺术、社会科学类学科去套磁意义就不大了。
申请PHD套磁作用会更加明显,申请硕士除了极个别专业外几乎不用套,套也没有用,而且展开套磁也要在拿到录取后在开始。
前期套磁一般需要学生亮出自己的学术背景,而且要对所套教授进行背景方面的研究,而且读过教授的一些著作和出版物,然后就一些学术问题展开询问,希望教授给与解答,而后从学术方面慢慢切入。
如果教授发现你对专业相关的问题很有见解或颇具潜力,教授也就会主动和你进行接下来的对话。
但套磁更多的是后期套磁,也就是先拿到录取,否则教授一般不会理你,而录取后通过套磁拿奖的机会就大增,这样的套磁意义就更大。
4.个人陈述强调成绩
个人陈述(PS)无需强调成绩多牛,而要突出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克服和解决的。
美国教授建议,一定要在PS中把自己说得接近完美、无可挑剔,中国传统的谦虚尽可以抛开。尽量把你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亮出来,可以适度拔高,但也不要太离谱。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自己做过的事可以写,但没有做过的事千万别编纂。虽然教授一般都会相信你所做的陈述,但是你千万不要认为教授傻,万一让人家发现你造假,那么拒信也就不远了。
5.选择院校不匹配
关于中国各个大学的排名情况,其实美国教授在审核申请材料前是了解的。
对于他们来说,在中国,除了清华、北大、中科大等几所学校,其实大多数学校相差不是很大,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
但是对于部分优势专业,一些大学有各自的“王牌”。例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的金融和统计专业,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心理学专业,在他们看来这些学校的这些专业也是知名的,所以会特别关照。
总的来说,同学们在申请的时候,还是找准自己学校在美国的匹配学校,这样对申请的成功率就会更有把握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