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数字化改革进程中,造价管理体系的转型升级显得尤为关键。现行管理模式在应对新型建造方式时,逐渐暴露出多个维度的系统性缺陷。
行业标准制定存在明显的部门壁垒现象,省级定额站与市政工程管理部门各自颁布的定额标准时常产生执行冲突。这种多头管理格局导致施工企业在标准适用时面临两难选择,严重影响工程预算编制的准确性。
传统定额体系难以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定额项目更新速度远低于施工技术创新节奏。以社会平均消耗量为基础的计价方式,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技术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客观上制约了行业的良性竞争。
多数企业仍将造价管理等同于施工预算编制,缺乏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体系。这种碎片化管理模式导致设计变更频繁、签证管理混乱等问题,造成平均15%-20%的预算超支率。
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建设单位在施工阶段随意修改设计方案。这种非理性变更不仅增加工程成本,更导致工期延误、质量隐患等连锁问题。
通过系统化改革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造价管理体系,将成为推动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行业参与者需共同构建包含标准体系、技术手段、管理机制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